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试卷
- 分类: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16-04-2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试卷
【概要描述】
- 分类: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16-04-25
- 访问量:
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本卷共50小题。第1-40题,每小题1分;第41-5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2.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3.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4.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5.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6. 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
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
一致。“他们”庆祝的应是
A.光绪帝下诏维新 B.义和团运动兴起
C.中国同盟会建立 D.中华民国的成立
7.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8.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
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9.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
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
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10.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
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11.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12. 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
苦。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13. 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
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
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D.选举中的高额财产限制被打破
14.“(1870年)9月3日晚7时,一批巴黎市民率先走向街头,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废黜被
俘的、应对战败负责的皇帝,实行共和制度……次日凌晨,更多的市民涌向了街头。”材料
反映的事件
A.表明共和派势力超过保皇派 B.导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C.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D.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1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B.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D.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16. 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③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④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
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
不白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18. 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独立宣言》发表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自由女神像落成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19.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20.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
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
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21.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22. 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23.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24.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25.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26.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27.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8. 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29.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
评”。该工具是
A B C D
30.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
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
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1.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32.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时期 地区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 ,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3.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4.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5.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
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
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36.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37.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38.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
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39.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
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
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
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40.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
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41.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4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43.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44.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5.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46.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
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
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
制人民。”列宁的这一观点
A.指明了革命的正确途径以及方式 B.预见了俄国国内将发生流血事件
C.被以后的革命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D.提出和平夺权是革命的唯一途径
47.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
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
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48.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
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
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49.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B.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50.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
C.历史的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第II卷
本卷共计40分,其中,51题14分,52题21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1.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不应该是死板的,它必须尽可能伸展自如和富有弹性。它不应该是束缚欧洲各国人民的紧身衣,而应该是他们和他们赖以发展的共同依靠,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各自正常特性发展的共同支柱……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准备采取的政策及其政治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概括世界格局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2分)
52. (24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鹊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6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考生阅读能力。从刘邦父亲的话“帝,人主也”可知“天下法”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
3.【答案】C
【解析】林则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提到,英国人到中国要想长久贸易,应该遵守清朝的法律,请勿携带走私鸦片到中国,因此看见他对正当的中英贸易是支持的。清朝日趋衰落,长期闭关锁国,ABD项不符合事实。
4.【答案】C
【解析】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中世纪”不符。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意思:开始探讨国籍法的问题反映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和和民族意识的兴起,故C正确。
6.【答案】D
【解析】材料给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下诏维新是1898年,故A项错误;题干中两派共同支持的是民主,而义和团运动追求的和他们不一致,故B项错误;中国同盟会建立时君主立宪派正在和革命派进行论战,因此不可能步调一致,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20世纪初,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结合时间可知题干讲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及材料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胡适并不希望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选C;A项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能力。从周恩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10.【答案】D
【解析】 题干的引言明显强调美国“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再根据时间“1970年”判断,此时的美国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以维护其国家利益。故选D。
11.【答案】C
【解析】“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联系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恢复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故本题选C。
1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分析,说明A项正确。B项说法不准确,该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D项说法错误,1787年宪法是要实现中央集权。
13.【答案】B
【解析】 “快速发展的经济”是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以此“保守主义的政治”指的是1932年英国议会改革前的情况。
14.【答案】B
【解析】保皇派的势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与题意不符。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些与题干中“1870年”不符,故C,D项错误。依据所学,1870年9月,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巴黎爆发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故B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 理解题干材料,孟德斯鸠的意思是:在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也要保证那批占人口极少数的社会上层贵族也能和平民一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力,才能使不同的社会人群都拥有参与民主政治的平衡。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参议院是从已选出的地方代表中间接选出,这样能让人口比例较少的上层贵族有更高的参与民主政治的几率,符合题意,故选A项。D项由民间普选产生众议院难以让人数比例极少的上层贵族获得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C、B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
16.【答案】C
【解析】①是陈述事实;②是历史评价,属于解释性;③是陈述性事实;④历史结论,属解释性。
17.【答案】B
【解析】 从“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和“如坐针毡”看,公社委员不愿意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他们廉洁奉公,具有“公仆意识”,故选B。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信息与“国家机器”和“无产阶级专政”无关。
1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记忆能力。根据题干“1776、1917年”这两个时间分析,结合“某年3月”这一时间,1776年7月4日通过了《》,宣告了的诞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1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解答能力。从材料中十月革命“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说明D正确。C说法明显错误。A只是材料中一部分观点,B是十月革命影响,材料没有体现。
20.【答案】D
【解析】据关键信息: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从模式上突破。A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不符合题意;B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不符合题意;C项是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尝试,结果失败,不符题意。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纪元,开辟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即社会主义,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的理解。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是指苏联的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扶植西欧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可以看出戴高乐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2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的宗旨,选C。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
2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A项。这场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故排除B项;早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时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瓦解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
25.【答案】D
【解析】 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故排除A。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故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力量均势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因此选D。
26.【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此企图受到越来越多的力量的制约,世界其他强国与美国形成力量制衡。这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
27.【答案】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28.【答案】B
【解析】B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29.【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
3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31.【答案】B
【解析】从材料“工官”获取信息。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管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
32.【答案】D
【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这反映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故①正确。西汉至唐朝时期,唐朝至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故②不正确。③与图表信息不符。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④正确。因此选D。
33.【答案】A
【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3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理解能力。明清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
35.【答案】A
【解析】盐铁官营可以抑制富商大贾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材料中也有所体现,富商大贾操纵物价,依仗财力兼并农民的土地,这都会影响社会稳定,有的富商大贾还与地方王侯勾结,威胁中央集权。故盐铁官营的作川不仅在于政府和富商争利,还具有稳定政局的作用。
3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3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
38.【答案】C
【解析】 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状态。
3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重大事件的理解能力。材料中清政府运用政策命令使对外贸易发生改变,体现了B项。其余选项没有在材料上体现。
4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2.【答案】B
【解析】阁权是皇权的延伸,首辅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注意:⑴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⑵内阁权力来自于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⑶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⑷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43.【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清政府运用民间票号的资金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不能说明其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洋务派强调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是控制国家金融,1862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阶级矛盾,所以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应为解决镇压太平天国的费用问题,所以A、C、D不正确,所以选B。
4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4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A说法错误,当时中共革命目标比较明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4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及其特点。结合“临时政府”、“苏维埃”两个政权的并存可推理出此时处于二月革命后、七月流血事件之前的历史时期,列宁的这一论断应是《四月提纲》的有关内容,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证明了列宁“不采用暴力”的“和平发展”预测是错误的,但列宁并未预见到会发生流血事件,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
47.【答案】D
【解析】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日美军事同盟在加强,而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
48.【答案】A
【解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可以得出“单级”的世界格局,“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可以得出“多级”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题中一再强调“合作”或者“联合行动”,并没有涉及诸强争霸,故B项错误;“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可以得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同样受到其他大国的牵制,故C项错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多级世界中大国并不是实力相当,故D项错误。
49.【答案】B
【解析】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德国统一后保留的旧体制阻滞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旧体制就是皇权与容克贵族的结盟。他们掌握政权,成为既得利益者,不愿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德国已完成统一,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德国没有发动对外战争,排除D项。
5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达成历史共识是编撰教科书的前提,而批评思维的培养才是编撰此书的根本目的,C符合题意,A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第II卷
本卷共计40分,其中,51题14分,52题21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1. (16分)【解析】(1)美国提出对遭遇社会危机和经济困难的国家提供援助,即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主要政治目的就是扶植和控制西欧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抗。(2)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欧洲经济逐渐恢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法德矛盾的缓和是欧洲联合的关键。(3)世界政治格局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
【答案】(1)政策:马歇尔计划(或欧洲经济援助计划)。(2分)政策目的:实施“冷战”、遏制苏联;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欧洲经济逐步复兴;法德实现民族和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4分,答出两点即可)目的: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发展;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4分)
(3)关系:世界格局的紧张,会严重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可以缓解世界格局紧张的压力,推动世界和平。(2分,答出一点即可;如果回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52. (24分)【解析】第(1)问,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问,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兴起有关;第(3)问,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教材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6分,答出三点即可)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4分)
(3)政策:海禁政策。(2分) 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4分,答出两点即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